太平军只用了两年零两个月,就从广西金田一路打到了南京城下,跟清廷隔着长江形成对峙局面。刚开始从金田出发时,全军上下连同家属才两万多人。等拿下南京定都后,兵力已经扩充到十几万,还拥有上万艘战船,完全具备了建立政权的实力。
1856年9月,太平天国内部爆发了天京事变,这场内乱让他们的实力大大削弱。当时清朝政府既有充足的物资储备,又得到外国势力的帮助,再加上战斗力强悍的湘军、楚军和淮军,还有一批能力出众的大臣辅佐。但即便如此,清军还是花了整整八年时间才最终攻下南京城,这个速度确实让人感到意外。
面对清军的重重包围和内部叛乱,太平天国为何能坚持14年之久?甚至在"天京事变"后还延续了8年?要解开这个谜团,我们可以从太平军的纪律入手。通过比较太平军和清军在扬州、杭州等地的表现,就能看出太平军能够长期存在的关键原因。
为什么要选扬州和杭州这两个地方?主要有三个原因:第一,这两个城市都很富裕,能保证部队物资供应充足,同时也是检验军队纪律性的好地方。第二,扬州代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早期阶段,杭州则代表了后期阶段。第三,扬州战役展现的是太平军撤退时的表现,杭州战役则展示了他们进攻时的状态,这样就能看到太平军在不同战况下的作战特点。
1854年2月,为了支援北伐前线,杨秀清下令从扬州撤军。他派曾立昌带领7000名士兵向北进军。在突围过程中,赖汉英负责外围接应,曾立昌指挥内部突围,最终成功突破清军"江北大营"的封锁,使大部分兵力得以安全撤离。
扬州城破后,清朝的八旗军和绿营兵组成的"江北大营"立即冲进城里。这时候,两支军队在军纪方面的表现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。
《咸同广陵史稿》里把这场仗写得特别详细。
太平军撤离后,扬州城一切如常,老百姓的房子、街边店铺、珍贵文物都没遭到破坏,城里也没发生抢劫的事。虽然扬州不在太平军控制范围内,但他们丝毫不敢搞破坏,因为杨秀清治军极严,谁都不敢违反军纪胡来。
历史记载说:"那些临时政府机构和办公场所里,到处都扔着高档衣服、贵重珠宝、珍贵书籍、名家字画和精美钟表,加起来能值好几百万两银子。地底下和暗处藏的宝贝更是多得数不清。"还有记载说,有些爱凑热闹的人进城后,"被眼前这些好东西晃得眼花缭乱,都不知道该拿什么好了。"
关于清军的记录还有另一种说法。
曾立昌带兵撤退后,琦善率领的"江北大营"耀武扬威地进了城。那些八旗兵和绿营兵借着搜捕"叛军"的由头,闯进老百姓家里见什么抢什么,搬不走的物品就直接放火烧掉,简直跟土匪没什么两样。
历史记载说:"没过多久,城里浓烟滚滚遮天蔽日,快马传来消息说是叛军留下的火种突然烧起来了。其实这些都是官兵故意放的,他们为了抢贵重财物,专门把伪指挥住的院子点着了,就是想借着救火的名义趁乱打劫。"
1854年那会儿,太平天国势头正猛,东王杨秀清在南京坐镇指挥。杨秀清治军特别严格,他定的规矩没人敢随便违反。这个情况,李秀成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写过,曾国藩的军师张德坚在《贼情汇纂》这本书里也提到过。
在起义初期,军队纪律严明是正常的。但到了后期,太平天国还能维持这样的军纪吗?1861年李秀成攻打杭州时,根据文人记载,太平军和清军在军纪方面简直是两个极端。
沈梓是清朝的一位官员,也是江南地区有名望的士绅。他在自己写的《避寇日记》中提到,连他都不得不承认,李秀成带领的太平军确实军纪严明。
太平军攻进杭州城后,并没有马上进攻"满城",而是给了守将瑞昌考虑投降的时间。不过清朝官员大多宁死不降,基本都选择了自杀。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倒没受到太大波及。
历史记载:"杭州城破时,守城将领拔剑自尽,军营里的士兵们集体引火自焚,其他官员中也有很多人选择自刎殉国,唯独城中普通百姓伤亡较少。"
为什么城里的老百姓都没事?沈梓解释说:"因为忠王下了命令,不准伤害任何一个百姓,所以老百姓都没受到军队骚扰。"李秀成管束手下很严,太平军的士兵都很守纪律,不敢胡作非为。
许奉恩在《转徙余生记》中记载,太平军进城后开始清查清兵,搜查过的老百姓家都会发个凭证,之后就不再上门打扰。既然说要保护百姓安全,自然不会随便闯进妇女的闺房。
清朝的官员和读书人都夸李秀成的部队纪律严明,这说明太平军确实很优秀。那么杭州城被攻破后,湘军和清军又是怎么做的?
《花溪日记》里写道:"村里人都吓得睡不着觉。唉!白天官兵来骚扰,晚上又有强盗抢劫,简直比土匪还凶。"
太平军占领时,老百姓还能正常过日子,生活有保障。可清军打回来之后,白天晚上都在抢东西,搞得百姓怨声载道,比土匪还凶残。
安庆城破后,曾国藩纵容手下在城里抢了整整三天,完全不管军纪。有个普通士兵就抢到700两黄金,军官们捞得更多。连曾国藩的心腹赵烈文看到这情形都直摇头。
赵烈文在《能静居士日记》里写道:"房子和财物都没被破坏,金银细软多得数不清,有个士兵甚至抢到了七百两黄金。"
这些例子说明,在杨秀清和李秀成掌权时期,太平军纪律严明,深受百姓支持,这正是太平天国能坚持十四年之久的关键所在。
李秀成在自述中提到,太平军整体军纪严明,但皖南地区的太平军将领杨辅清、黄文金等人破坏了纪律。他们的问题不在于抢劫普通百姓,而是专门针对富裕人家进行搜刮,这种做法和李秀成的治军方式完全不同。
皖南地区比较穷,部队的粮饷供应跟不上,士兵们就打起了有钱人家的主意。李秀成既要讨好地方乡绅,又不让皖南的部队到江浙一带分好处,这些人只能自己想办法搞物资,这样一来军纪自然就变差了。
相比之下,清朝的八旗军、绿营兵和后来的湘军军纪都很糟糕。八旗和绿营就不用多说了,曾国藩刚开始组建湘军时,亲眼目睹清军老是打败仗还到处抢老百姓,气得直说"老百姓怕当兵的,比怕土匪还厉害"。
湘军的情况也差不多,曾国荃的"吉字营"和鲍超的"霆军"被解散,一方面是朝廷不放心,另一方面也是他们军纪太差。就拿"霆军"来说,好几次因为军饷发不下来,直接造反闹事,有个叫黄矮子的将领还带着八千士兵投奔太平军汪海洋,转头就跟清军干上了。
杨秀清是太平天国早期的核心人物,李秀成则是后期的中流砥柱,两人都严管军队纪律,努力赢得民心,以此增强太平天国的实力。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,由于不肯向外国势力妥协权力,太平天国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,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